新西兰旅游签证类别吐槽老板成喜剧“流量密码” 你怎么看
最佳回答
“新西兰旅游签证类别”新西兰旅游签证类别吐槽老板成喜剧“流量密码” 你怎么看
最近一段时间,以“吐槽老板”为主要内容、形形色色的职场笑话,再次集体蹿红。近期多档喜剧类节目的热播,是众多职场笑话竞相冲上热搜的主要原因。这也又一次为争议不断的职场话题,添上了一把干柴。 “整个公司就只有老板一个e人,其他人一工作马上变i,左右同事都是i家i户。”“让员工按时下班就这么难吗?您手上那个小圆盘,它不显示时间,您才是真的表。”从《喜人奇妙夜》到《喜剧之王单口季》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》,每一档节目、每一个赛段,几乎都有参赛选手将创作矛头对准职场,在嬉笑怒骂、调侃讽刺中,为“打工人”代言。 这些段子的好笑程度高低不一,有人把职场情境和笑点融合得天衣无缝,令人捧腹叫绝,也有人只是平铺直叙,顺带输出一波“整顿职场”的观点。但是,不论现场观众的笑声是大是小,段子获得的掌声总是十分响亮。屏幕前的网民对这些选手不吝赞誉,除了“好笑”之外,“很真实”“真敢说”“太准确了”等是社交媒体上的常见评价。 就比赛结果而言,在喜剧节目中吐槽老板和职场风气,几乎成了百试百灵的一招。只要题材与职场有关,即便是那些未能晋级的作品,分数也不会太低,甚至能在赛场之外给选手拉到更高的“同情分”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大多数观众都是职场中人,距离“职场笑话”的发生情境很近,更容易对这类段子共情;另一方面,当代社会确实存在不少职场矛盾,为喜剧主创提供了真实而具体的大量创作素材。 无论脱口秀还是Sketch(素描喜剧),任何喜剧想要成功,都最怕“悬浮”二字。一旦段子内容脱离生活,无法唤起观众的共鸣,场子很容易就会冷下来,而这在比赛性质的节目里,约等于被判了“死刑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创作者贴着观众的关注点选择创作主题,肯定比围绕自己的个人生活、内心体会搞创作要稳妥得多。当下,既然观众关注职场话题、爱听别人吐槽领导,那么演员倾向于多写、多演这样的段子,并不意外。 然而,对于这种创作思路,并非所有人都表示欢迎。在网上,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,尤其是长期观看大量喜剧的观众对此质疑。有声音认为,喜剧主创一味迎合观众情绪,揣度着观众想听什么就说什么,是创作上的一种“偷懒”,损害了艺术的作者性。也有声音认为,吐槽职场这个大方向固然不错,但大批演员反复表达类似内容,已经形成某种“套路”,令人厌烦。甚至有人总结出了所谓“脱口秀四大名著”――租房时吐槽房东、工作中埋怨老板、乘坐交通工具各种不便、对爱情伴侣花式调侃。纵然是再喜欢职场段子的观众,只要看的节目多了,也不得不承认:在某种程度上,这种“套路化”已经成为喜剧业界的现实。 喜剧的功能之一是让观众看了痛快,“迎合观众”的创作思路,其实并没有什么错。而且,和那些从小学艺的专业艺人不同,很多“新喜剧人”本身就是从职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,对相关话题有丰富的个人体验。何况,职场段子在喜剧节目中有泛滥的趋势,但大多数观众并没有“看腻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部分创作者试图从中取巧,靠蹭职场话题的热度给自己加分,这是任何大潮下都会有的现象。但是,只要这股浪潮能多戳一戳社会的痛点,让辛苦工作的观众多一些欢笑,这些“副作用”在当下便无伤大雅。 不过,对喜剧创作者而言,“居安思危”十分重要。当下,观众虽然对这种创作趋势普遍持有欢迎和包容的态度,但如果喜剧的段子总是来回来去的那么几样,观众早晚有看腻的一天。大浪淘沙之下,人们终究会发现,哪些段子背后有真经历、真思考、真感情,又有哪些段子只是网络热门元素的排列组合。待到浪潮退去,谁在“裸泳”,一目了然。 大多数段子,或许都逃不过速朽的命运,但优秀的喜剧创作者,却应努力让自己保有鲜活的创作力。希望之后,我们能看到更多用心创作、而非盲目跟风的职场段子;也希望在这波风口过去之后,喜剧创作者们能挖掘出更多令人欢笑的空间。 杨鑫宇 来源:中国青年报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